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本诗发表在1911年6月《南社》第四集,1909年春作于日本。其年春,曼殊自印度归国,旋即赴日本,居于东京小石川,从事拜伦诗的翻译和《梵文典》的撰作,破夏又重渡爪哇。“若松町”,日本东京、大阪、长崎、北九州四市皆有此地名,恐为东京新宿区地名。“仲兄”,是对陈独秀的敬称。陈独秀(1880—1942),原名乾生,一名由已,又名独秀,字仲甫,号仲子、实庵,安徽怀宁人,是曼殊平生最敬重的朋友,似师似友,交谊至深至厚,曼殊的汉...
清高与道合,僧舍树宜稠。
凉叶春阴积,虚心夜气浮。
题嫌风处碎,画喜雪时幽。
有物皆凋谢,非惟不耐秋。
初读此诗,我们会感到它是一首咏物诗。诗题“芭蕉”,直点题旨,畅晓明白;而正文句句又都是围绕芭蕉而展开。诗篇把芭蕉写得具体生动、形神兼备,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全诗八句所写全是芭蕉,而主语却一并省却。首句实当为“芭蕉清高与道合”,这是从芭蕉的神态入笔,说芭蕉的清高气质与道相合,从而写出了芭蕉的与众不同。“僧舍树宜稠”,僧舍周周全是稠密的树林,这样就使得僧舍显得极为幽静,这是...
鹫岭三层塔,庵园一讲堂。
驯乌逐饭磬,狎兽绕禅床。
擿菊山无酒,燃松夜有香。
幸得同高胜,于此莹心王。
南朝梁、陈之际的诗人沈炯,生在乱世,迭遭罹难,复杂的经历使其诗作表现出复杂的思想内容。他的《长安少年行》、《长安还至方山怆然自伤诗》抒写了其忧患意识和历史兴亡之感,《咏老马诗》表达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高远情志,《望郢州城诗》、《赋得边马有归心诗》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而本诗却深得禅意,表现出浓厚的出世思想。
诗的开头两句先点明诗人及其友庾肩吾、周弘让所游历之处是佛家之地。“鹫岭...
萧萧凉月满池台,水槛风棂四面开。
一炷残灯何熠煜,半檐衰柳故崔嵬。
谬承微禄知无补,未谢余缘得重来。
尘土马蹄何日事,可容良夜废衔杯?
此诗抒写湖心寺的清凉夜色与诗人置身佛境的愉悦心情。七言律体。
“萧萧凉月满池台,水槛风棂四面开。”首先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月照池台,风穿水槛的景色。湖心寺四面临水,栏杆与窗格之间,时有微风拂过。夜是这样的萧瑟,月白风清,好一派清高净洁的境界。
“一炷残灯何熠煜,半檐衰柳故崔嵬。”颔联一组物象,含有深刻的意蕴。虽是一炷残灯,行将熄灭,却仍燃烧着炽...
蜿蜒粉雉枕寒汀,阔著清苕碧界尘。
帆落水晶宫未晓,素花开尽一汀蘋。
以禅意入诗大抵有两类,一类直接说理,如《盆荷》,一类描写禅境、禅趣,未见说理而理在其中,如这首 《小泊湖州》。
湖州,今属浙江,包括吴兴、安吉等县,因地滨太湖而得名。治所在乌程,即今之吴兴。湖州境内有苕水,由东、西苕溪会合而成。二水交汇点为吴兴。诗人泛舟于苕水,夜泊于吴兴,而有此作。
“蜿蜒粉雉”写湖州城墙。雉,本为面积单位,后引伸作城墙的代称。因是夜泊,月光下城墙如披银纱,故称“粉雉”。“寒汀”指水畔,用一“寒...
幽涧泻泠泠,千峰叠翠屏。
晓云开混沌,远水接沧溟。
松影摇禅榻,苔衣上净瓶。
尘中梦不到,争欲买丹青。
这是禅师暮年之作。他描写径山景色的五律还有一首:“东西两径幽,岁晚得周游。壑霁阴犹在,溪云冻不浮。鸟惊樵斧重,猿挂树枝柔。怕有梅花发,因行到水头。”这首题作《径山》的诗写冬景,是借诗人游山时的耳目来描画的。相比之下,《径山天然图画》无季节特色,也无诗人主体的影象,似乎是一首殊少个性的泛作。其实,这无特色恰是其特色,因为诗人旨趣本不在描景,而在于由景思画,由画喻禅。
首联写涧水...
春山唯一室,独坐草萋萋。
身寂心成道,花开鸟自啼。
细泉松径里,返景竹林西。
晚与门人别,依依出虎溪。
题中 “吴门”,即今苏州市,唐时名寺颇多。“上人” 是对和尚的尊称。
“春山唯一室,独坐草萋萋。”“春”字点明节令。“唯一室”见邕上人所居之幽。“独坐”的“坐”,指坐禅。“萋萋”是草盛之貌,它暗示春天已很深了。首联点出邕上人坐禅的时间、地点、环境。
“身寂心成道,花开鸟自啼。”颔联进一步写坐禅时的心态。坐禅时身如枯木,是谓“身寂”。但身寂只是外壳,它的内核乃是心寂。心寂如止...
一龛明灭佛前灯,破裓犹残一两僧。
似说鸿盘读书处,试寻幽伴拄乌藤。
绿笋遗苞半出篱,清溪一曲翠相迷。
古苔称意坏墙满,好鸟尽情深树啼。
这是两首凭吊古迹的诗。陆希声,苏州吴县人,唐末名吏,博学善属文,尤工书法,官至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早年曾隐居于苏州宜兴。颐山在宜兴县东西,为当年陆希声隐居之处。诗人前往游历时,已是一片破败。抚今追昔,他不由生出万千感慨。于是捕捉出那些足以形成鲜明对照的物象着力描写,寓情于景,在强烈的反差中,将内心的落寞与惘怅表达得十分真切。
第一首写寺内气氛,...
四面峰峦翠入云,一溪流水漱山根。
老僧只恐山移去,日午先教掩寺门。
这是一首暗示禅机的诗。
全诗短短四句,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一个背景,一个动作。
背景为天台山。浙江的天台山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为我国东南的一大名山。此山雄伟壮丽,重峦叠嶂,草茂树密,满山青黛。翠绿的树草凭藉着突兀的山峰耸入天空。“翠”是天台山颜色的基调。高山有流水作伴。山脚下一弘清清的溪水潺潺流过,洗漱着混浊的杂物,身处其间的僧侣会感到溪水也在荡涤他们的心灵。空、静、净是佛家的精义所在,诗化的自然,反映出僧人独有...
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
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
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
在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
“太白山”又名太乙、终南,在今陕西省眉县城南20公里,为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山势高峻,山顶海拔3767米,是关中最高峰。景色秀丽,文人墨客游之留连忘返,往往诗兴大发,高士逸人甚或结庐其中,日夕晤对。本诗的主人公 “无能禅师”就是在此山地势最高处的山寺中的一位佛教大师。他生活于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李白 《登太白峰》) 的环境中,独与高峰绿树相亲相近,他的精神、他的灵魂逐...
斋舫曾间只一翁,僧居临水与舟同。
指舟为屋身浮世,假屋名舟心太空。
就地扫云天影上,开门见月浪痕中。
我来把笔闲题壁,白发冷然两鬓风。
此诗乃沈周为宝林寺僧人题壁之作。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诗话》: “题目诗最难工妙”,固然矣。沈诗径以 “空舟”冠于标题,实别出心裁。“空舟”,似宝林寺僧人所自取的寺宇之称,因寺宇孤空临水。沈氏以之标立题目中,是为了统摄诗作之主旨。此诗主题,空、浮二字盖可要之。舟,载人者,而浮于水; 乾坤,人所居者,而其间万事皆空,一如浮流之水,去而不返,逝而无踪。 ...
翠微深处乱山中,筑室间依桂树丛。
夜榻泉鸣空涧雨,晓园花落满林风。
窗含细霭衣长润,桥拥浮槎路不通。
异域十年天万里,几番归梦海云东。
本诗是宗泐为日本友人杰上人而作。“杰”是友人名,“上人”意即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作对僧人的尊称。日本也用“上人”一词来指隐居山林之僧,中世纪后,日本朝廷还以此作为僧位敕授高僧。
首句“翠微深处乱山中,筑室间依桂树丛。”“翠微深处”,空旷幽邃,宛如世外桃源。在此,隐居着一位海外高僧——杰上人。他“筑室”深山,旁依“树丛”,逍遥自在,与世无争。诗...
与汝为亲妙在疏,如形随影只于书。
今朝疏到无疏地,无著天亲果宴如。
顺治十七年(1660年),酷吏任维初担任吴县县令,他把拖欠租税的百姓打得鲜血淋漓,又偷卖公粮1 000石,使“邑之父老以及妇人小子,皆怀不平”(《哭庙纪略》)。第二年二月,顺治皇帝死讯传到吴县,巡抚朱国治等地方官员在府堂祭奠,吴县诸生倪用宾等百余人到文庙集合哭诉,后又齐到府堂请愿,要求驱逐县令。朱国治自己就是个大贪官,任维初逼税卖粮,即因他索贿所致,于是他以“震惊先帝、聚众倡乱”的罪名,将倪用宾等18人擒获下狱。金圣...
萧条心境外,兀坐独参禅。
萝月明盘石,松风落涧泉。
性空长入定,心悟自通玄。
去住浑无迹,青山谢世缘。
这首诗赞咏了禅师晖上人高出尘表、清峻飘逸的禅风禅骨。禅宗,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人生哲学的核心,向往一种自然澹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他们尤其注重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解悟。诗中首联就是写晖上人在独坐亭里参禅入定的情景。“萧条”,既指其参禅环境的清幽,又指其性情的闲逸。在这深山幽谷之中,晖上人摒除一切尘思杂念,以“心”去观照感悟着世间万物。在禅宗看来,大千世界无不是本心的产物,...
落木萧萧吹竹风,纸窗木榻与君同。
白头聋聩无三老,青镜须眉似一翁。
行药每于参礼后,安禅只在墓田中。
永明百卷丹铅约,少待春灯烂熳红。
《病榻消寒杂咏》的,前四十四首作于康熙二年(1663年)的冬天,后两首作于新岁元旦,钱谦益即在此年的阴历5月24日与世长辞。所以,这一组诗是他撒手人寰前的绝笔,最能体现他垂暮的心境。
在这组系列诗篇的开头,他撰有一段小序,落款是:“腊月廿八日东涧老人戏题”。序中谈到他患气喘病,久卧床榻,深感无聊,因而常常以药汁代墨水,蘸着写诗。以他那老耄衰病之...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禅师“定慧”之学,讲究“对境不动念”,所谓“对境”并非闭着眼睛如唐三藏见美女“只是呆呆挣挣,翻白眼儿打仰”(《西游记》二十三回 《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却是风花雪月中都能入得来出得去,“落花流水去”是“佛法大意”,“修竹引风来”也是“祖师意旨”(《五灯会元》卷五记石霜庆诸语),只是断不可迷了本性,须得立定脚跟,将六根所摄都化作一股飞烟而已,所以唐弘辨禅师先道 “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 ‘定’”,后说“心境俱空,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