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咏《黄山风景名胜区·玉屏楼景区》诗词散文赏析

《黄山风景名胜区·玉屏楼景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座落在玉屏峰腰,海拔1668米。玉屏楼原名文殊院,本是佛家庙宇,但今已片瓦无存。现在的玉屏楼是一座供人住宿的宾馆。玉屏楼是黄...

《黄山风景名胜区·玉屏楼景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座落在玉屏峰腰,海拔1668米。玉屏楼原名文殊院,本是佛家庙宇,但今已片瓦无存。现在的玉屏楼是一座供人住宿的宾馆。玉屏楼是黄山观景最佳处之一。民间有“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说法。特别是从前山怪石,嶙峋的峡壁间沿石级攀登,过一线天来到玉屏楼,视野顿觉豁然开朗。被称为“金色芙蓉”的莲花峰、“天上都会”的天都峰和云海之上的光明顶等三大主峰参天矗立在玉屏楼周围,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莲花峰,位于黄山中部,玉屏楼西南,东对天都峰。海拔1864米,是黄山最高峰,也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此峰峻峭高耸,气势雄伟,主峰突出,小峰簇拥,宛如一朵初开新莲,故称莲花峰。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西对莲花峰,东连钵盂峰。海拔1010米,“健骨竦桀,卓立天表。”在黄山群峰中,最为雄伟壮丽。古人视为“群仙所都”,取名天都峰。建有登峰栈道长1.5公里,有1564级台阶,194个石栏杆和600米铁索,保障游人安全攀登绝顶。古诗有句:“任它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今有民谣:“不到天都峰,等于一场空。”在玉屏楼前向东眺望,可见耕云峰上一巧石,酷似活泼逗人的小松鼠,拖着尾巴,想越过万丈巨壑,跃过高耸云霄的天都峰,故名“松鼠跳天都”。从天都峰脚,手扶铁索栏杆,沿“天梯”攀登1564级台阶,可至海拔1770米处的石矼。石矼长10余米,宽仅1米,有如鲫鱼之背,两侧万丈渊谷,深邃莫测。故称鲫鱼背。站在万仞壁的天都新道上,可见左下方有两块巨石似人,面向天都,如作揖状,名为“二僧朝天都”。过鲫鱼背,穿过第一个石洞,回看可见洞顶有3个圆石相叠,形如一盘蟠桃,称仙桃石。下百步云梯眺望鳌鱼峰,可见一怪石,形似“鳌鱼”张大着嘴巴,似要吞食前面状如螺蛳的几个圆石,人称“鳌鱼吃螺蛳”。在光明顶,隔云海观鳌鱼峰,可见峰脊有巧石似龟,昂首向前。峰石结合,构成“鳌鱼驮金龟”一景。有云海时,此景更是妙趣横生。在耕云峰侧,天都峰脚下,可见“天梯”旁亭亭玉立的石人,酷似古装仕女。正面又有一石,酷似跪地下拜的童子。两块巧石,构成一幅神话图景——童子拜观音。登玉屏,过小心坡、渡仙桥,有一狭长石巷,宽处2米,窄处仅半米,中间盘道有八十多级、只能容一人通过。人行其中,窥天一线,称为一线天。过一线天,回首可见3座参差不齐的小石峰,峰上奇松挺拔。每当云雾缭绕,峰尖微露,似海中岛屿,人们喻为神话中的蓬莱仙境,或蓬莱三岛。在半山寺前仰观天都峰腰老人峰上,一石如雄鸡,头朝天门坎,振翅欲啼,人称“金鸡叫天门”。清人洪帷有诗:“一声高唱天门天,迎来东方红日来。职在司晨无计较,宁以峭壁不高飞。”岩壁有石刻“空中闻天鸡”五字。在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处,有一株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的古松。一侧枝伸出,似展臂迎客。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这就是著名的迎客松,它是黄山的象征和代表。在玉屏峰前文殊台上,有四棵古松亭亭玉立,姿态秀丽,似常年累月陪伴游人观景,故名陪客松。在玉屏峰的道旁,也有一株古松,虬干苍翠,侧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在玉屏楼至莲花沟道中,老鹰石下,有一蒲团松,树身高3米,侧枝密集在2米高度,盘曲四周,然后平伸,针叶簇集顶部,铺展平整,状如蒲团。冠幅直径10米,投影面达78平方米。

〔古诗文赏析〕 鲫 鱼 背 清·许金治



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

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



鲫鱼背是攀登天都峰的必经之道,也是黄山景区中给予游人印象最深、特色最为独具的险要石径。因石径是从云海深渊中隆起的峰岗上穿过的,宛如一只弓起脊背的过江之鲫,故名鲫鱼背。

这首诗的妙处在于紧紧抓住了“鱼”这个意象,最大限度地拓开诗思之路,借彼咏此,忽远忽近。或用典,或写实,综合运用各种诗艺,力图状写出鲫鱼背的神韵。

“无意吞舟归北海,何心借水跃昆明”,诗人面对眼前的鲫鱼背而联想到传说中的典故,又用传说中的典故来状写眼前的鲫鱼背。在诗人的眼中,这座隆起于云海之中的峰岗既是一只无意回归到北方那片古人想象中最远的大海去吞吐舟楫的鳌鱼,又是一只不想跃入南方昆明池借水遨游的大鱼。鲫鱼就在这云海雾浪中吞吐日月,遨游古今。这种大手笔的写法频添了诗作的美学价值,为那些到达或未到过鲫鱼背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进行二度艺术创作的空间。对于亲历过其境的游人,这种提示可以促人反思,升华浪漫,咀嚼惊险之余的壮伟;而对于未曾登临的读者,这种提示不啻是一篇绝妙的广告词,它以极大的艺术诱惑力将“读者”召唤成“游客”。

“游人尽是批鳞客,竹杖芒鞋脊上行。”诗笔转到眼前那些征服鲫鱼背的游人。但见他们拄着拐杖、蹬着草鞋沿着鲫鱼背脊战战兢兢地缓步挪动。远远望去,这些险过鲫鱼背的游人一个个都好象成了削除鱼鳞的勇士。他们得靠大智大勇去完成它,稍有不慎,鲫鱼惊动,将会坠入万丈深渊。这种诗的体验是艺术的,同时也是恰如其分的,道出了那些过鲫鱼背的人想说而未能说出的感受。这种独特的发现和把握正是它在众多写鲫鱼背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的主要原因。

(江志伟)



〔现代散文〕 从文殊院走下五六百个石级,到了前几天坐在石条上休息的那块小平地上,望望天都峰那条虚线似的石级,不免有些心慌。然而我有一个法宝,就是不断地、慢慢地走。这法宝可以克服一切困难。我坐在平地的石条上慢慢地抽了两根纸烟,精神又振作了,就开始上天都。

这石级的斜度,据导游书说,是60度至80度。事实证明这数字没有夸张。全靠石级的一旁立着石柱,石柱上装着铁链,扶着铁链才敢爬上去。我规定一个制度:每跨上十步,站立一下。后来加以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后来第三次调整:每跨上五步,站立一下;再跨上五步,在级上坐一下。有的地方铁链断了,或者铁链距离太远,或者斜度达到80度,那时我就四条“腿”走路。这样地爬了大约一千级,才爬到了一个勉强可称平地的地方。我以为到顶了,岂知山上复有山,而且路头比过去的石级更曲折,更险峻。有几个地方,须得小程在前面拉,老宋在后面推,我的身子才飞腾上去。

老宋说:“过了鲫鱼背,离开山顶不远了。”不久,眼前果然出现了巨大的“鲫鱼”。它的背脊约有十几丈长,却只有两三尺阔,两旁立着石柱,柱上装着铁链,我两手扶着铁链,眼睛看着前面,能够堂皇地跨步;但倘眼睛向下一望,两条腿就不期地发起抖来,畏缩不前了。因为望下去一片石壁,简直是“下临无地”。如果掉下去,一定粉身碎骨。走完了鲫鱼背,我连忙在一块石头上坐下,透一口大气。我抽着纸烟,想象当初工人们立石柱、装铁链时的光景,深切地感到劳动人民的伟大,惭愧我的卑怯;扶着现成的铁链还要两腿发抖!再走几个险坡,便到达了天都峰的最高处。这里也有石柱和铁链,也是下临无地的。但我总算曾经沧海了,并不觉得顶上可怕,却对于鲫鱼背特别感兴趣。回去的时候,我站在鱼背顶点,叫一吟拍一张照。岂知这照片并无可观。因为一则拍照不能摄取全景,表现不出高和险;二则拍照不能删除芜杂、强调要点,所以不能动人。在这点上绘画就可以逞强了:把不必要的琐屑删去,让主要特点显出,甚至加以夸张或改造,表现出对象的神气,即所谓“传神写照”,只有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最擅长。

上山吃力,下山危险——这是我登山的经验谈。下天都峰的时候,我全靠倒退,再加向导和服务员的帮助,才免除了危险。回到文殊院,看见扶梯害怕了。勉强上楼,倒在床里。两腿酸痛难当,然而回想滋味极佳。我想:我的法宝“象鸟龟一样不断地、慢慢地走”,不但适用于老人登山,又可普遍地适用于老弱者的一切行为,凡事只要坚忍不懈地进行,即使慢些,也终于能获得成功。

(丰子恺)



〔民间文学〕 古时候,黄山紫云峰下的小溪两岸,居住着两户贫苦人家。河东竹林边的茅屋里,住着年轻貌美的姑娘银妹和她妈妈;河西松树林旁那间草屋是金哥的家。金哥是个勤劳勇敢的小伙子,七岁死了爹娘,如今一个人过着苦日子 。

平时,金哥银妹两人天天结伴上山,挖药采茶。金哥挖药挖得累了,便抽出插在腰间的竹笛,对着桃花峰下采茶的银妹,吹起动听的曲调。银妹就用百灵鸟一样好听的声音,唱起歌来。天长地久,两人都觉得难舍难分了。

一天,金哥和银妹双双来到清清的小溪边,金哥又吹起了竹笛,银妹又唱起了山歌。

哪知这一日天上的玉皇大帝也在游览黄山,银妹那百灵鸟一样好听的歌声随风传进了他的耳朵。他心想:我在天宫从来没有听见过这样好听的歌声,唱歌的姑娘一定聪明漂亮,如果能娶她做妃子,每天叫她唱歌,可真是一件最快乐的事。于是,玉帝传过天兵天将,叫他们沿着歌声传来的方向去寻找唱歌的姑娘。金哥和银妹分手回到家后,玉帝派的天兵天将就到银妹家。他们对银妹妈说:“恭喜你呀,老人家!玉帝要娶你女儿为妃,派我们送彩礼来了!”

银妹娘说:“多谢玉帝这番好意,只是我们凡间贫苦人家高攀不上这门亲。我女儿已许配给金哥啦。”天兵天将只得收起彩礼,回天宫禀报玉帝。

第二天傍晚,金哥正在银妹家吃晚饭。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天兵天将簇拥着玉皇大帝来了。只见玉帝手一挥,天兵天将涌下来,抢了银妹便走。银妹妈哭倒在地。金哥急忙背起银妹妈,追了上去,一路上连声喊道:“银妹,银妹!”

玉帝率领天兵天将,绑架着银妹,刚刚来到“天门”,金哥也背着银妹妈追上来了。玉帝急忙叫天兵天将关了“天门”。

金哥背起银妹妈追到天门边,天门早已紧闭。金哥双手擂着天门手擂肿了,门也不开。金哥急忙爬上古鸾峰,看见云雾里天兵天将绑着银妹飞走了。

银妹妈急得在天门外嚎啕大哭,她哭得死去活来,哭瞎了眼睛。最后,化成了一座山峰,就是如今看到的“老人峰”。

银妹被抢上天后,玉帝大摆酒宴,劝银妹一起来喝酒。哪知银妹不吃不喝,也不洗脸不梳头。玉帝无可奈何,只得下令把银妹锁进冷寒宫。

金哥站在古鸾峰上,喊叫银妹的名字,连叫七七四十九天,嗓子喊哑了,人也劳累过度,倒下了。一阵风雨过后,金哥变成了一只大金鸡,抬头高叫,声音直冲九霄。那悲苦凄厉的声音一阵阵传来,震塌了天门,连玉帝的宝座也摇晃起来。那金鸡又连叫三声,就化成了一块巧石,终日望着银妹走过的天门。天门因为震塌了,只剩下一边门坎,就成了如今看到的“天门坎”。

后来,玉帝见银妹宁死不从,也就罢了,下令放她下凡。

银妹一出“天门坎”,就被眼前一幅惨景惊呆了:妈妈已化做一座山峰,金哥已变成金鸡巧石。她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后来便一头撞死在石壁上。银妹的鲜血染红了满山遍野的杜鹃花。

高大的金鸡永远望着“天门坎”,火红的黄山杜鹃年年开放。“金鸡叫天门”的故事也就一直流传到今天。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