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次乐乡县·唐·陈子昂》原文与赏析
唐·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
这是一首情韵悠长的五律。它笔法细腻,别具一格,所以沈德潜赞曰:“子昂崛起,坚光奥响,遂开少陵之先。”(《唐诗别裁集》)
诗篇落笔点示时、地、人,定下感伤基调。时间是暝暝薄暮,立足点是远离故乡的异地,行人是作者孤零零一个:“日暮”——“杳无际”——“孤征”,构成了多少迫促、旷远、冷寂的氛围! 此时此地,诗人怎不倍增凄凉难堪之感? 又怎不生发“日暮乡关何处是”之想? 下面的诗句正是缘此而来,一脉贯通,具体描写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含蓄尽致地表现了他淡中蕴浓的乡愁——熟稔的故乡望不见了,扑入眼帘的是陌生的河流、原野,自然行之若“迷”;脚下是“孤征”的“道路”,在苍茫暮色里延伸开去,顺着此路进入“边城”。“旧国”与“故乡”承接,“道路”与“孤征”相印,展现了行中所见,暗寓了心中之感,真是丝丝入扣,不着痕迹呢。随着时间的推移,暮色渐渐加浓,诗人举目四望,原先看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现在消失了,深山里参差不齐的林木也不辨高低了。这两句以平字见奇,启迪思考:荒烟袅袅,哪会自“断”?古木森森,怎能变“平”?原来是夜色作用,荒烟与夜色融合,这才消失不见了;树林因夜色加浓而晦暗起来,所以模糊一片了。一“断”一“平”,实在巧于炼字,出神入化。路途上的“荒烟”、“古木”,对于“孤征”的行人本是一种慰藉,而今都被夜色吞没、荡平,也许进一步增添了诗人的乡愁吧,所以突然插入“如何此时恨”的问句,掀起感情波涛,这就触景生情,由隐到显了。这一问句关联前后,前边放笔写景,景中见情,情景的积聚必然导致冲破感情闸门的一问,随后却又含蓄作答,把自己的一腔乡愁融入到夜猿的噭噭鸣声中去了,既在结构上尽开合动荡之致,收错综变化之效,又使读者沟通视听,引起共鸣,进而体察个中情味,产生悠然难尽的感受。
另外,全诗以时间为线索,开头明写“日暮”时分,中间暗示暮色渐浓,末了则巧点“夜”字,收束全篇,显得脉络清晰,序次井然,而诗人的乡思之愁,也随着暮色渐浓、夜幕降临不断加深,所谓情景交融大概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