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南朝·陈)陈叔宝《陇头水二首》六盘山诗词赏析

陇头水二首 (南朝·陈)陈叔宝 其一 塞外飞蓬征①,陇头流水鸣。 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②。 地风冰易厚③,寒深溜转清④。 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 其二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

陇头水二首

(南朝·陈)陈叔宝

其一

塞外飞蓬征,陇头流水鸣。

漠处扬沙暗,波中燥叶轻

地风冰易厚,寒深溜转清

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

其二

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

禽飞暗识路,鸟转逐征蓬。

落叶时惊沫,移沙屡拥空。

回头不见望,流水玉门东。

【作者简介】

陈叔宝(553~604年)即南朝陈后主。字元秀,小字黄奴,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人。陈宣帝陈顼嫡长子。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立为太子。太建十四年(582年)宣帝崩,嗣立。在位七年,国亡于隋朝。后被迁至长安,久之卒。事迹见《陈书》卷六及《南史》卷十本纪。著有诗文集三十九卷,已佚。明人辑有《陈后主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及断句九十五首。

【词语简注】

①飞蓬:语见《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原指蓬草根断以后,遇风飞旋。这里录《伯兮》之意,比喻漂泊不定的征人。征:在此指远征。

②燥叶:干燥的树叶。

③地风:地面上的寒风。冰易厚:应指“易厚冰”,即容易结成厚冰。

④寒深:指久寒。溜:水流。转:转变。

【内容简析】

《陇头水》,乐府《鼓角横吹曲》名。陈叔宝的《陇头水二首》,主要写征人行经曲折高峻的陇山(六盘山),征途辛苦,发为哀歌。

第一首诗,开头两句直接点题,而“塞外”与“陇头”又是互文见意。“飞蓬征”与“流水鸣”则一喻人一摹物,字里行间既展示动态,又传达音响,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有声画。同时,它是即景直书,为全诗奠定了哀歌的基调。三、四句在前两句基础上,加以铺垫,一写风沙之暗,一写燥叶之轻,将悲叹之情隐藏于景物的描写中。五、六句则说从陇头上“四注”而下的“清水”,由于被塞风所吹,因而积为厚冰,又由于久寒,因而连流水也变得更清澈了。这两句写清寒之景,更给人一种“清寒”之感伤。至此,诗人感情喷发,终成结尾两句:“登山一回顾,幽咽动边情。”诗中的幽咽,一指低微的流水声,与开头“流水鸣”呼应,一指低微的哭声,与“动边情”连接,较好地抒发了边塞征人的哀苦之情。

第二首诗,作者以“高陇多悲风,寒声起夜丛”起笔,描写陇山征人夜闻悲凉之风,于寒声中起床夜坐,以待天明。三、四句写“悲风”“寒声”中,飞禽在黎明前的昏暗天色中飞辨路途,飞鸟也在寒寂的天空中追逐着旋转的飞蓬。五、六句则写由于山高风急,树上的落叶掉入山溪惊起了一泓水沫,飞动的沙尘也屡次拥抱着昏暗的天穹。这两句写景细微,且采用了拟人化手法,令人印象深刻。最后两句,诗人在前面铺垫基础上,发出一声悲叹:回头遥望,已不见了来时的道路,能看到的,只是那玉门山东边悠悠的陇头流水。

总的看来,这两首诗显得较为平直,但细加分析,便能看出结构上的绝妙:前六句侧重于写景,“蓄势于前”,后两句侧重于抒情,“喷射于后”,笔致自然而不凝重,风格清新,语言生动,颇有悲凉慷慨之气。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