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饮酒(其十)·[晋]陶渊明》原文与赏析

[晋]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是《饮酒》组诗中...

[晋]陶渊明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

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在昔曾远游》是《饮酒》组诗中的第十首,诗人通过回忆自己往昔远游、误落尘网,亲历世道的险恶不测、顿生归田闲居之心,表明了他迷途知返、临难不坠青云之志的铮铮傲骨和坦荡襟怀。

诗的前四句极写世路艰难、仕途险恶,为表明诗人历难不改素志的高洁品格作了有力铺垫。“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二句正仿佛酒酣耳热之际向老朋友絮叨往事一般,诗人说起自己曾经外出远游,一直走到遥远的东海之滨。陶渊明曾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为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赴丹阳就任。此处的“远游”即指此次宦游。这次宦游给诗人的感受是怎样的呢?“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涂”二句就是在字面上承“远游”之意写道路难行中暗寓了世路的曲折多艰、宦海的风波叠起,寄寓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感慨。

既然世路多坎坷、宦海多风波,那么“此行谁使然”?诗人四处宦游,在仕途上碌碌奔走,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似为饥所驱”,好象是为了饥饿所驱使。诙谐的自问自答,似乎已给出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但一个“似”字却透露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复杂的思想情绪:如果说当初奔走仕途是为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抱负,那么在污浊黑暗的官场,当自己的理想抱负都成了泡影后,还往来于官场,心为物役,耽于口腹之乐,则连自己也觉反常了。“似为”实是“不为”,但这么说,却正是“欲以此等语故乱之,使若素无宦情者然”(清陈祚明评选《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通过为饥所驱而出仕的叙写,表露为官与本性的相左之意。此句妙就妙在一个“似”字。

接下来的两句更是对“似”字的一个补充注释。“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看起来诗人倾尽全身之力,似乎只是为谋求一饱,其实,他只要有一点点能充饥,便觉绰绰有余了。言外之意,若果真只是为得一饱,何须倾尽全力、远游奔波?归隐之意,隐然而现。

上四句着墨饥馁,写尽寒儒谋生的无限辛酸,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困窘艰难以及物质欲求之低,寓含着诗人不愿周旋于乡里小儿中间,为五斗米折腰的耿介之志。

如果说“在昔”四句极写宦路险恶,人极易陷污泥而不能自拔;“此行”四句极写物欲累人,人极易为“营一饱”而失态丧志,则经过这种种磨难而仍不改本色,“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以弃官归田、远避尘污来全节保性,一遂初愿,就更加显示出诗人的格高品洁、志不可撼。

这首诗从诗人为实现“济苍生”的理想出仕“远游”写起,到因经历世道险恶、官场污浊而理想破灭、“息驾归闲居”结束,完整地展示了诗人由仕到隐的心理斗争历程和不愿委身仕宦,宁愿退隐保持名节的决绝态度。在结构上,全诗共十句,前四句写实而实中寓虚,叙当年远游经历,寓世道曲折艰难、宦海险不可测的感慨;中四句是心理对白,虚中见实,虚写诗人对入仕何为的思索,实写生活的因苦艰难和所求甚低;最后两句卒章显志,表露了诗人人格怀抱的不同凡俗。全诗虚实结合,叙事与抒怀兼备,用字精当,寓意深刻。

您暂未设置收款码

请在主题配置——文章设置里上传

文章目录